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麥寮風情

各村介紹

海豐村
安聖宮
安聖宮

*村長介紹

村長:陳連對
地址:雲林縣麥寮鄉海豐村1鄰忠和29之56號
村辦公處電話:6932072   

  • 鄰數:12
  • 戶數:877
  • 男性人口數:1,313  女性人口數:1,376  總人口數:2,689(112年02月統計)

 

*海豐村簡介

  位於麥寮鄉的西南方,東與麥豐村、麥津村相鄰,南以新虎尾溪與台西鄉蚊港村為界,西臨六輕離島工業區。
  清朝時期,境內的海豐港雍正年間及開放為島內沿岸貿易港,乾隆年間開放為兩岸對渡的港口。(林玉茹,1996:230;台灣地名辭書)商船往來頻繁,並形成海豐港市街,「海豐漁火」為雲林八景之一。道光年間新虎尾溪氾濫,導致海豐港街被沖毀,海豐港淤塞。日治時代本地屬於許厝寮庄★,大境內僅有外湖、埔尾等小型村落,這兩個聚落後又遭颱風洪水為患而散庄,全境乃成為廣大的海埔新生地及風沙荒地的無人之境。
  直至日治中後期,部分移民到此地定居,以漁撈、放牧羊群維生,日治末期本地由興業柣式會社開發為示範農地。因地價低廉吸引許多台中縣梧棲、龍井、大肚、彰化縣大城沿海地區居民移入。民國四十年代,鄉公所興建渠道導引新虎尾溪灌溉,農地才逐漸水田化,人口數也逐漸增多。本村西側則由台拓會社開發海埔新生地,也有鄰近村民的請墾地及私自佔有地,廣大的新開發地吸引許多經濟貧困的外來人口,到此地當佃農或購地,因此該村為日治以後移民所形成的社會。由於地域廣大,人口分佈零散,境內設有麥寮國小海豐分校及楊厝分班。全村面積 7.56 平方公里,人口2023人(89年底)。
  「海豐」地名由來係為紀念先民的祖籍地福建省惠州府海豐縣。海豐村在清康熙年間因有海豐港之歷史,故為紀念此港而取其名,海豐村內有二個主要聚落,一為中溪(又稱中和),另一為楊厝寮。

 

★ 中溪

  其名來源有二說法,一為當地有三條溪流,北方為後安溪。南方為蚊港溪,中間這條溪則稱為中,因當時風沙大,中溪被砂埴平,但仍保留中溪名稱。另一說法為因中溪位於施厝大排和新虎尾溪之間而定名,中溪為新生的海埔地,居住在這裡的人幾乎都是也搬移來的。其中又含括以下幾個小聚落。

 

★ 杉仔腳

  位於海豐村的南側,居民是來自彰化番社口(今彰化市番山里)的鄭姓家族為主。當年鄭姓先祖鄭德旺住於彰化,由於物資缺乏,人口增加,耕地不足,向大地主承租之田地又面臨漲價或收回租地另租他人等因素,於是便於民國二十三年率領其兄弟妻女們搬移於此,於民國八十年代已發展為二十多戶人家了。當時選在山丘南側建築九間起三合院,北側沙丘原已廣植木麻黃做為防風林。因居民將木麻黃誤認為杉樹,就將此地稱為「杉仔」,目前約有十幾戶,皆為鄭氏的後代。此地鄰近新虎尾溪,位於中溪聚落通往麥寮街上唯一的主要道路旁。

 

★ 海尾

  因比杉仔腳更靠近海邊,故名海尾。日本時代以廖姓和呂姓兩大家族為主,廖姓家族原住虎尾與墾地里間,後因三七五減租,其墾地里的田地因此縮減,於是便變賣墾地里的田地,舉家遷移至此,呂姓家族則是從後安寮搬來旳,然現今許多族人多遷往內陸,現只剩二戶人家尚留在中溪。至於其他宗族則是光復後才逐漸遷移至此定居如魏、康、黃等姓。

 

★ 中埔

  中埔和北埔在日本時代為一片草埔,只有二、三戶人家,中埔之名稱是以杉仔腳為起點算起,因較近於杉仔腳故定名為中埔。此地住民為台中梧棲地方人士遷移至此。

 

★ 北埔

  因離杉仔腳較遠,且是較為北邊的草埔,故稱北埔。以曹姓家族為主。

 

★ 四十棟

  位於海豐村的西側,當時後安海堤未築堤防,常遭海水倒灌,地質鹽分較重不適合耕種。因此民國六十年代,農復會推廣農漁牧綜合經營,貸款給農民興建豬舍,規劃每戶(棟)飼養 6 隻母豬、50 隻肉豬,共建成 40 棟,故地平為「四十棟」。目前行政區域稱為建興新村。台塑公司在本地購買一千多坪土地與定興建為員工宿舍,但目前尚未動工。

 

★ 十八棟

  位於海豐村中央偏北處。此地名亦與豬舍有關,因蓋了一大棟豬舍,故亦取名為十八棟。此地比四十棟冕二、三年興建,主要由居住於北埔的人遷移過去的。

 

★ 海寮仔

  是一個小地方,沒有幾戶人家。

 

★ 兵仔寮

  以前有許多海防軍隊駐紮於此,故名。現因軍隊已撤防,此地名已較少使用或消失。

 

★ 楊厝寮

  原名羊厝寮,蓋因早期有姓楊的先民此搭寮養羊牧羊,故名羊厝寮。後因嫌其名難聽而改名為楊厝寮。此地在日本時代人口並不多,但光復後,除楊厝寮本庄外還延伸二個小聚落。
  目前為約百戶人口的集村,聚落南側搭建一排十幾戶的出租宿舍,提供台塑員工居住。

 

★ 十八線

  位於楊厝寮南方的小型聚落,因日治時期所開發的示範農地,南北長每一百公尺有一排防風林,日人稱為「線」,本地正位於施厝大寮排以南,第十八排防風林,因此稱為「十八線」。又目前的地址為海豐村平和路,因此也稱為「平」。目前居民約有十多戶,多為日治末期和光復初期移入的外來人口,土地利用原以養豬與養殖漁業綜合經營的方式,因農地多屬沙質地,滲透量大,導致池水容易下降,水源不足,養殖面積縮減,轉為耕地,其中轉作綠肥,領取政府獎勵金者比例高。
  此地為散莊,沒有哪一姓為主要姓氏,但以廖、紀稍多。民國四十年代,這裡曾有瓦窯製造磚瓦,現在則無。

 

★ 義和寮

  舊稱「寮仔」,於中溪與楊厝寮之間,因處楊厝寮外圍,當時遍植木麻黃,林林蓊鬱,稱為「外芋寮仔」(台語,當時林叢稱為「芋」代用)。光復後政府為郵政投遞而區隔路段,為合其舊名而取名為「義和寮」。此地住民乃楊厝寮遷移至此,至民國八十年代已發展約二十戶左右。

 

最後異動時間:2023-03-07 上午 10:00:3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