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麥寮風情

人文藝術

麥寮民間藝術
蚵貝藝術家吳金輝先生
蚵貝藝術家吳金輝先生
蚵貝藝術作品
蚵貝藝術作品

*神像雕刻

  神像雕刻在雲林縣是一項傳統的木雕技藝,因為神明在海邊鄉鎮擁有廣大的信徒,幾乎每一村都有寺廟,家家都有各自祀奉的神明,神明金身的需求也是極大的,所以如今在麥寮仍有許多從事神像雕刻的師父。
  其中,聖藝神佛雕刻舖是年輕的林忠輝先生所創立的。林先生精通老泉州派雕法,讓天上聖母、王爺千歲、關聖帝君、千順將軍等神像都呈現出古樸莊嚴的相貌。熱愛宗教藝術的林先生還架設了網站、發行電子報 ,讓大家更深入了解宗教藝術。
  根據聖藝神佛雕刻舖的介紹,神像雕刻有一定的順序,選好木材之後必須先舉行「開斧」儀式,以木頭 、斧頭、淨果、淨水祭拜後才可以開始雕刻。之後先在木頭上畫出神明的輪廓,再用斧頭把多餘的地方砍去,就成了「粗胚」。接下來以雕刻刀做細部的處理,稱為「修胚」。修胚後還需要上一層底漆填補木頭本身的毛細孔,再以漆線表現神像衣物的立體感。傳統的神像都必須「按金」,也就是貼上金箔,再上色後才算完成 。不過現在也有些人把神像當成雕刻藝品,並沒有為神像按金及上色。

 

*蚵貝藝術

  牡蠣的殼表有不規則的輪脈,殼緣成波浪狀,殼色成淡灰色至深褐色。在台灣西部沿海小村莊,常見堆積如山的牡蠣殼,隨意丟棄在路旁,任由風吹日曬、雨淋,有如一堆一堆的小山丘,極具地方特色。
  麥寮的吳金輝老先生,世代以雕刻神像為業,退休後在因緣際會下,開始以牡蠣殼為素材製作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品。十多年下來,已有許多成功的作品,吳老先生所獨創的這種藝術品就被稱為「蚵貝藝術」。
  牡蠣殼的紋路和形狀配合畫作的主題,造就了蚵貝藝術獨特的立體感。以一個完整的牡蠣殼作為老虎的耳朵,或山頂的巍然巨石,看來像是鬼斧神功、靈光一閃之作,實際上卻是吳老先生耗費大量時間精神刻意挑選、安排的結果。除了牡蠣殼,吳老先生還嘗試以饅頭、中藥四物等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入畫。以饅頭表現人物、中藥四物表現大樹,關於繪畫,吳老先生的點子用也用不完。
  吳老先生的蚵貝藝術曾在台北省立博物館、雲林縣文化中心、麥寮高級中學等地展覽,獲頒許多匾額、感謝狀,並在九十一年文藝節中與陳水扁總統合影。
  現年七十六歲的吳老先生正努力傳承蚵貝藝術所代表的創意及環保概念,應聘教導各級學校師生蚵貝藝術這項獨特技藝,退而不休的精神令人欽佩,也是我們終身學習的榜樣。

 

*寺廟藝術

  台灣的廟宇受閩式建築風格影響很大 ,閩式建築講究風水 、地理、佈局、建築物本身也有相當嚴謹的形式,講究裝飾,結合台灣人一切生活領域,是現代研究宗教信仰和藝術者不可忽略的地方。
  廟宇本身的建築形式及廟身的裝飾是藝術表現之處。廟宇中的彩繪、雕塑、剪黏,都是精緻的宗教藝術品。
  麥豐村的拱範宮,始創於清康熙二十四年(西元1685年),奉祀湄洲潮正六媽神,香火鼎盛,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寺內文物古蹟頗多。期間歷經多次重修、整建 ,目前寺廟共分四進 ,建築巍峨堂皇,架構完整。前殿為三川門及龍虎門;二進為正殿,奉祀湄洲媽祖,殿內懸有多方光緒、道光年代的古匾,十分珍貴;三進奉祀觀音菩薩,其雀替之美及構樑之精雕,為全台各寺廟的佼佼者,殿內並保存有康熙年代的香爐及乾隆年間所設立的石柱,亦是珍貴的古物。

 

(本文摘錄自《麥寮心‧麥寮情》)

最後異動時間:2021-03-26 下午 03:28:15
TOP